也許你外表年齡很年輕,但是你的細胞真的年輕嗎?

也許你外表年齡很年輕,但是你的細胞真的年輕嗎?

若有懷孕計畫,需儘早提升卵子品質,增加懷孕機會

現下各種醫美或手術推陳出新,都是延緩老化的手段,但真正的年輕,從內在做起,才是真正的治標治本。來談談,為什麼人會『老化』?

如果出現:

月經週期突然提早

經期天數縮短

經血量減少

很可能就是卵巢早衰的跡象,

最好進一步檢查卵巢功能。


卵巢早衰,代表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還會提早出現停經及各種更年期症状,如失眠健忘、焦慮易怒、潮熱多汗等。

卵巢早衰?如何診斷?

  • 40歲以下的女性
  • 超過4個月無月經或者更久並已排除懷孕者
  • 血液中的雌二醇(Estridiol,E2)下降
  • 濾泡刺激素(FSH)檢測2次(相隔1個月)數值皆大於30IU/mL

卵巢早衰症狀

卵巢早衰症狀與更年期相似,常見症狀如下:

  • 性慾下降
  • 月經延遲超過4個月
  • 月經量過少
  • 夜間盜汗
  • 熱潮紅
  • 陰道乾澀


此外,卵巢早衰患者因卵巢功能衰退,使得女性荷爾蒙濃度也跟著下降,無法保護心血管與骨骼,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的機率比一般女性來得高。

卵巢早衰原因

根據文獻指出,卵巢早衰個案中有90%是原因不明。但我們可以從研究中觀察到卵巢早衰跟以下原因有關係:

  • 遺傳性疾病,如X染色體脆折症和透納氏症
  • 濾泡數量過低
  • 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甲狀腺炎和愛迪生氏病
  • 化療或放射治療
  • 代謝性疾病
  • 毒素,例如抽煙、化學物質和農藥


卵巢早衰代表卵子庫存量已如同40歲以上的女性,受孕成功的機會大幅降低,並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

若有懷孕計畫,需儘早提升卵子品質,增加懷孕機會


當已經確診為卵巢早衰,要以自卵成功受孕幾乎是十分困難的。文獻報告卵巢早衰仍有 5% 至 10% 的懷孕機會,這是因為衰竭的卵巢仍有殘餘的濾泡,殘餘的數量可能無法支持每個月規則排卵,不過,仍可能會偶爾排卵,只要卵子的品質穩定,還是有機會懷孕。

內在年輕化,

取決於端粒(Telomere)與端粒酶會透露你是否真的年輕、健康。

事實上,早衰有可能發生年輕人或是成年人身上,但無論是哪種,早衰都是都牽涉到『端粒變短』,而『端粒』正是目前熱門的抗衰老議題

除了外表的衰老,生理機能同時也出現只有在老年人身上才容易發現的症狀或疾病,例如,肌肉減少、嚴重掉髮、關節異常、嚴重動心血管疾病或動脈硬化等等。

先看看『早衰』在人體產生的影響

衰老產生病變的原因在於,本應該製造正常蛋白質的基因,產生生突變,反而變成製造『病變蛋白(衰老蛋白,progerin)』,導致基因調控失常、DNA失去修復功能、粒腺體失調、染色體端粒變短等老年人的細胞中也可見到衰老蛋白progerin的累積

科學家們對早衰非常有興趣,主因在於對早衰症的相關研究可能可以透露人體的老化程序,似乎也能佐證『端粒』在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端粒長度愈長,細胞愈年輕


2003年一項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Lancet』上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端粒的長短可能與壽命、健康狀況相關。

近年來,『端粒學』逐漸成熟, 許多統計資料發現,端粒愈短,愈容易罹患疾病,死亡率也愈高。

研究結果發現,端粒較長的老人平均多活4~5年;端粒最短的一組罹患心臟病機率是端粒較長組的3倍,感染肺炎等疾病的機率更高出8倍,中風及罹患癌症的機率也稍偏高。

 

端粒變長,活得更久、更健康

端粒變長?是的,科學已經證明,端粒長度可以被調控!關鍵在於活化『端粒酶』。意思是,端粒酶讓端粒變長,就能活的更久、更健康。

細胞內有種名為『端粒酶』(Telomerase)的酵素,它承擔著讓細胞擁有健康的端粒的責任,不但可以維端粒長度,甚至能延長已經縮短的端粒

在生理上,每個人老化的速度不一樣,有些人端粒縮短的速度非常緩慢,所以他們相對比較健康、年輕,這是先天決定。但研究發現,端粒長短會受後天影響

例如,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減少壓力、充足的睡眠、補充抗氧化食品等等,

這些生活模式都可以使端粒酶活性上升,讓端粒縮短的速度減緩甚至延長,或是嘗試端粒傳導。

端粒變長,活得更久、更健康

參考資料:

  1. Early menopaus
  2. TELOMERE
  3. Telomeres, lifestyle, cancer, and aging
  4. Structures of telomerase at several steps of telomere repeat synthesis
  5. Telomere shortening rate predicts species life span
  6. Telomeras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activity 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