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確診康復後還出現5大症狀,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確診康復後還出現5大症狀,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預防 COVID-19

大多數COVID-19 病人在經過 4 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 12 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 12 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

「長新冠」是什麼?COVID-19新冠肺炎後遺症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定義: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 4 週或 4 週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 4 週者稱為「症狀持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 12 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Syndrome)」。

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的原因有三大點:

造成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原因相當複雜,以下為可能之致病機轉:

(一) 因 SARS-CoV-2 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

(二) 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

(三) 重症病程產生之後遺症

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常見症狀

COVID-19 病人在疾病逐漸痊癒後,多種健康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目前仍不清楚受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影響的確切人數,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

確診前如何預防「長新冠」?

預防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最佳方法是預防感染SARS-CoV-2 病毒。符合條件的人應儘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除了預防感染,也可以幫助保護身邊的人。減緩新冠肺炎傳播的重要方法包含正確佩戴口罩、與非同住者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和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增加洗手頻率,並注意咳嗽禮節與環境清潔消毒等。

倘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更需要積極保護自己和他人免於感染新冠肺炎,進而避免產生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儘管部分媒體報導指出,一些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患者在接種疫苗後症狀有所改善,但接種疫苗對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影響仍需藉由研究才能確定。

確診後如何預防「長新冠」?

1.了解自己的狀況

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 COVID-19 等新興疾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如果在感染 4 週以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診斷和治療。

2.自我壓力調適

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 COVID-19 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

3.自我復健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成年人,就常見的COVID-19 殘留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缺陷等,以及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等,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有助於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病人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

4.適時接受醫療協助

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指引

Untitled UI logotextLogo
合作洽談或海外聯絡細節,請來信
Thank you!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Copyright © 歸真自然調理整合中心| 台北總部   |   東京  |  新加坡  . All rights reserved.